返回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告
机构信用代码基本知识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05日

机构信用代码基本知识

 

1.机构信用代码制度的建设背景、重要意义和作用。

建设背景:建立机构信用代码制度是国家预防腐败局与人民银行总行共同研究提出的一项政策建议,出发点是解决我国机构主体标识不统一、信息整合与共享困难等问题。

重要意义:机构信用代码制度对于全面推动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作用:机构在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时,出示机构信用代码证,可以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2. 机构信用代码全国推广应用工作的现状

发现现状:截止2012年12月6日,全国机构信用代码证发放数量约1754万余户,其中湖南省发放38.3万余户。

应用现状:机构信用代码证已逐步在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业务、信贷业务、账户业务、现金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等领域推广应用,将成为金融系统及其他经济领域机构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手段,成为机构的“经济身份证”。

 

3. 机构信用代码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属性、编制规则、与现有各类机构代码的关系等

机构信用代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以金融业务为基础,按照一定规则赋予每一个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不变的编码。

基本属性:机构信用代码是以金融业务为基础的一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覆盖所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的、各种类型的机构,具有唯一性、广覆盖性、经济性、实用性、兼容性5种特性。

编制规则:机构信用代码以结算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为基础编制,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包含有准入登记管理机构类别、机构类别、行政区划代码、顺序号和校验码5个数据段,共18位。

与现有各类机构代码的关系:机构信用代码与其他部门各类机构代码互不矛盾、互不替代、互不影响,机构信用代码是现有各类机构代码连接的桥梁,通过机构信用代码可以把现有各类机构代码连接起来,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4. 机构信用代码的应用前景

辅助金融机构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机构信用代码具备的唯一性及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丰富的客户背景信息查询来源,有助于金融机构识别机构客户身份,提升反洗钱工作效率,逐步解决机构身份资料多头发放、各自独立、难于相互印证的难题,减少金融机构多头核实信息的工作环节和成本投入。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机构信用代码与结算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密切相关,覆盖所有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往来的经济主体。通过机构信用代码,能够便捷、迅速地实现银行内部、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类经济主体享受全国范围内统一、优质的金融服务提供便利。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与现有代码的对应关系,机构信用代码能够发挥查询检索功能,促进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共享;机构信用代码全国通用,能够提升机构的信息透明度,促进机构加强自身信用管理,提升社会征信意识;机构信用代码结构清晰、含义明确,能够分机构类别、机构性质、行政区划等不同口径进行统计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参考。